乡村旅游产品

home 您当前的位置 :绵阳市旅游发展委员会 > 旅游产品 > 乡村旅游产品 

壮观的民俗活动--雎水春社踩桥
  • 作者:赖庆民 发布日期: 2012-03-29 信息来源:四川省旅游信息中心


    太平桥也称大拱桥、雎水桥、大石桥,位于雎水镇太平街西500米处虎头岩下的雎水河上,周围群山环抱,植被葱茏,环境幽静。桥南是卧佛寺,桥北100米处是通往高川乡的公路,往东行一千米是四川省级风景名胜区白水湖。雎水镇海拔1200米,空气清新,气候宜人,人居条件极佳。

    雎水太平桥,横跨于雎水河上,又称大拱桥,为南北向单拱石桥。始建于清嘉庆四年(1799)。整座桥长39.5米,宽9.1米,高15米,结构坚固,造刑别致,有“鱼洞山前悬半月,虎头岩下见长虹”之美誉,体现了古代民间工匠因地制宜,就地取材的高超建造技艺。文革中,太平桥遭受到破坏,桥栏、柱多被损毁。1995年,安县文管管理所进行了维修,使其恢复了原貌。为绵阳(,,,,)市级文物保护单位。2008年“5·12”地震对桥体造成了一定程度损坏,在辽宁援建下,对其进行了加固维护。

    比邻太平桥的卧佛寺,为清代的古建筑。

    雎水太平桥春社踩桥民俗活动,每年举办一次,时间是在立春后第五个戍日,是中国西部地区最为壮观的民俗活动之一。前来踩桥的民众,主要来自川西北各地包括绵阳、德阳(,,,,)、成都(,,,,)、绵竹、广汉、新都等地的民众,少则数万人,多则几十万人。

    据志书记载:清嘉庆年间,雎水是一个繁华之地,是德阳、绵竹、茂汶之间的交通要道。但每年夏秋之际洪水暴涨,交通中断,人们假舟渡河,时常船毁人亡,百姓苦不堪言,当地乡绅林贤相倡导修桥,经数载努力大桥落成,人们欢喜若狂,奔走相告。春社这天大家纷纷涌向大桥参加庆典、祭祀、祈禳活动,热闹非凡。由此演变成一方不俗,方圆百里,每年这一天人们都要到桥上及附近踏青游乐,祈求平安健康,祈求社神保佑风调雨顺、祛病免灾、驱恶避瘟、五谷丰登、家道平安的民俗。踩桥民俗活动在漫长的发展、演变过程中,与当地人民的生活习俗、民间歌舞、宗教信仰等相融合,内容极其丰富,在全川乃至全国独树一帜,独具魅力。

    “过桥拜”,即拉“保爷”,也就是拜干爹,极具乡土味。娃娃拜狮,别具特色。“消灾”“丢药钱”,也是鲜有的民俗景观。川西民众流传:“消灾可以免难,舍财可以免灾。”所以,每逢社踩桥这天,便有成千上万的男女老人、中青年人来到桥上,把自己或家里的大人小孩戴过的帽子、穿过的衣服、裤子、鞋子等物抛到河里去,有的人抛下的衣物还是新的,以此“消灾免难”。

    春社踩桥期间,人们到了太平桥,有在桥上来回走三转的习俗,据说这样可保身份健康,平安吉祥。时值春暧花开,气候宜人,也正是广大群众借亲近自然,“踏青”、“闹春”、“健身”开展游乐活动和交友、联谊的好时候。


    每年立春后第五个戍日,无人组织,不需宣传,人们自发早早地前来参加踩桥活动,二百余年代代相传,延续至今。进行狮灯、杂技、曲艺、山歌、魔术、杂技、杂耍表演的民间艺人和推销传统工艺品、从事宗教活动的人员,也是在民间一代一代传承,延缓至今。春社踩桥期间,太平桥也是当地宗教活动的场所。桥头不远处有卧佛寺,凡来踩桥的人,大都要到寺里烧香拜佛,祈求神灵保佑一家平安。